許多企業在衡量投資IT的價值,常常是從成本高低切入。但明基逐鹿產品規劃處處長林忠信指出,在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,IT的價值應該在於能否即時有效的引進和利用科技的創新,與取得適當的資源,確保事業本體在全球競合的舞台上的競爭力,把事業做的更遠、更快、更廣以及更深。
換句話說,IT的投資成本應該是相對的,並非絕對,能否達到靈活、彈性與快速調適的目標,才是主要的課題。但在實務上,每個企業看待IT,都會希望更好、更快,同時要更便宜,最好是「馬兒會跑,又不用吃草」。因此,林忠信提醒IT人員,應該要思考如何取得並應用最優的資源,而不是必須擁有所有資源,包括企業流程外包(BPO)、雲端運算(Cloud)等,都應該要設法有效率的使用。
事實上,公司策略的創新,往往需要商業模式的配合,包括人員組織、企業流程及資訊系統等,才能反映在經營成果上。
林忠信更指出,不同的策略目標,就要調整不同的商業模式。企業模式的調整與轉變,自然會帶來IT流程的改變,IT基礎設施自然也要隨之調整,才能因應企業模式需要改變的需求。
如深耕市場需要接觸經銷商,資訊架構就得國際化,每月只需要接觸幾千筆;但如果要接觸終端消費者,每月訂單可能會上百萬筆,兩種資訊架構其實有很大的差別。
林忠信認為,企業流程可以分成兩種,一種是以「類別」來歸類,如產、銷、人、發、財,每一種類別還可以有更細緻的流程,如供應鏈系統還可以細分為Plan、Source、Make、Deliver、Return等;另一種分法則是分為「內部」、「外部」,如流程規劃橫跨產業上中下游,從供應商、經銷商到終端用戶,如何讓流程串連,讓價值得以呈現。
以HR系統為例,如人事、薪資、考勤、教育流程、招募等業務流程,如果沒有很好的整合,就會變成一個個的孤島,就會造成組織資訊無法共享及溝通,就容易變成山頭主義或獨立作戰,單位彼此之間無法透過合作產生更強的力量。
此外,流程的創新,也可以當成框及線的重新組合。框就是業務類別,如業務、生產等,線則是每一個框的資訊,或是異質系統的串接,框也可能是不同的行業,如供應商、經銷商、門市等。
因此,林忠信強調,企業流程串連的關鍵在於流動及連結,透過一個好的流程平台,可以打開資訊的透明度,才能建立學習性組織。
林忠信更進一步指出,好的流程創新思考,必須把握「簡單就是美」的原則,將複雜問題簡單化。但實際上的作業流程,一開始可能會過度簡化,而隨著考慮因素的增加,流程才會跟著愈來愈複雜,但執行一段時間,通常就會發現很多事先考量其實是多餘的,此時就得重新思考,才會進入一種「深刻的簡單」境界,這也是IT建置最後追求的目的。
此外,企業流程設計雖然可以有很多的假設及想像,但也要把握一些原則。林忠信建議要像愛因斯坦一樣:「跳脫紛亂尋找簡單、從喧囂中尋找和諧、在困境中自有契機」。
所以一個好的工作流平台,應該能整合企業內外各種流程,達成企業內部或企業與企業間的作業電子化、流程自動化、管理透明化的目標,才不會形成一個個的資訊孤島。
此外,林忠信認為,工作流平台還必須具備跨系統流程串接及大量資料處理的能力。如企業內部有許多系統,包括ERP、CRM等,這些系統都有非常豐富的資料在系統之間流通,大量資料處理的效能是否夠好,自然需要特別關注。而這些系統的串連、跨接及溝通,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流程平台,這些系統就會變成獨立系統,需要解決問題時,使用者就得辛苦的一個個去查詢,對工作效率自然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。
工作流還必須具備全球簽核功能。林忠信指出,在當今全球化時代,許多資訊來源來自各地,每一個分公司都會有自己的流程及簽核機制,總部必須要有能力在同一個據點處理全球每一個據點資訊的能力,如行動裝置就是所有商務使用者非常看重的地方,很多人都已經擁有智慧型手機,工作流平台自然需要予以支援。
林忠信最後強調,改變雖然會帶來創新,但改變是循序漸進,需要時間累積,不要躁進,把握問題的本質,掌握解決的目標,選擇正確的工具,大膽假設,小心求證,一個好的工具,必須搭配好的制度、好的流程,更需要好的人才及執行力,資訊系統才會變成神兵利器。
摘錄電子S2版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